陶然雅量 艺海贵族

     ——记古琴收藏家陶艺

白月

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,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,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,被列为“琴棋书画”四艺之首。在南京,凡是学琴玩琴的人,经常都会提到一个名字:陶艺。记者也是久闻大名,带着对古琴艺术的敬仰,记者前往陶艺先生的椿薇琴斋去采访。

走进南京夫子庙的古玩城7楼,记者的目光立刻被橱窗中的陈列的古琴吸引住了。在柔和的橘黄色灯光映照下,古琴散发出素雅静淡的气韵,一如主人的雅量高致。记者轻轻叩响了门,出来迎接的正是我们要采访的陶艺先生。

虽然穿着家常的休闲服,但是眼前的陶艺先生依然显得十分儒雅,满身的书卷气,大有晋时王谢人家的才子气度。而待人接物之时,陶艺先生又很热情,风范超脱,平易近人。

借着说话的空隙,记者打量了一下椿薇琴斋,房间正中就是一张式样古朴的琴,其他地方摆满了各种字画,以及与古琴有关的古董文物,使得椿薇琴斋在古色古香中,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境。

以琴心而待琴

话题自然而然就从古琴聊起了。

这两年,古琴收藏成了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热点。宋、明的古琴在海外拍卖中表现十分不俗。2003年7月北京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的“九霄环佩”琴拍出346.5万元的价格。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弹奏的“龙吟虎啸”琴以385万元拍出。而一把唐代“大圣遗音”伏羲式琴,以891万元创造了中国古琴拍卖世界纪录。对此,陶艺先生有些不以为然。古琴在现在艺术品市场的火爆,对长期曲高和寡的古琴固然有提高地位、引起重视的作用但是,过度的炒作往往会带来不少副作用。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古琴收藏变成了一种汲汲营利的行为,大家都只注意古琴的商业价值,而忘记了其本身文化价值,与古琴所承载的数千年的中国儒家哲学道德观大相径庭。例如,曾有人为了钱,以几千元就轻易卖出了祖上遗留的古琴,几年后听说古琴升值,又前去索财索物,这种行为实际上给古琴收藏事业抹了黑,违背了收藏家爱琴藏琴的本意。

陶艺先生认为,古琴收藏与别的艺术品不一样,首先,要端正心态,以一颗真正热爱古琴艺术的心,去看待收藏行为。其次,每一张古琴都有一段逸事佳话,蕴涵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感慨,犹如见证人一样。对琴如对挚友,收藏越久,越能体会到古琴本身的和雅清淡的审美情趣和理想风格。

以承继为己任

陶艺先生出身于世家,外祖父是著名的广陵琴派一代大师刘少椿先生,古琴老师是广陵派大师梅曰强(已故)。从小他就深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影响,与古琴生来结缘。据陶艺先生介绍,刘家祖籍陕西富平县宫里镇,世代为盐商,因生意需要,后刘家长期移居扬州。开设[裕隆全盐号]刘少椿先生幼习各艺,文武双全,后对古琴情有独钟,遂穷尽一生,精心钻研,家道中落而不改其志,终成承前启后的一代琴家。记者问陶艺先生对外祖父的印象,他的回答很出人意料:“外祖父在我1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,我印象中,他是一个很严厉的人,又会功夫,手上力气很大,我要是犯了错,他一个耳光打过来,我感觉耳朵能从一边嗡到另一边,所以很怕他。”

后来,陶艺先生逐渐长大,从外祖父的门人弟子、亲朋故交中慢慢了解到外祖父的生平为人,越来越是敬佩,也萌发了为古琴事业做一些工作的念头,对古琴制作与研究传承上尤为关注。刘少椿先生曾经于1956年录下了《樵歌》等八首广陵派琴曲,一直保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音响档案库中。陶艺先生自费买下这些资料的版权,制作为《刘少椿古琴艺术》CD,于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。接着,陶艺先生又为恩师,已故的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制作了演奏专集《移云斋心旨》。这四张镀金唱片长达四小时,精选了梅先生生前经典录音,集合了广陵派和金陵派20首代表曲目,是继《刘少椿古琴艺术》后近代中国古琴的重要音乐文献。

陶艺先生为古琴的抢救发掘、发扬光大默默做了许多工作,惠及后代,在古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以洒脱度人生

对于钱财,陶艺先生看得很淡,“钱这东西,用了是财产,不用将来就是遗产”,“挣钱看本事,花钱看品位”。相反,他非常重视亲情和友情。对英年早逝的母亲,他充满了怀念,将母亲留下的琴视作毕生最珍贵的宝物;对朋友,他有求必应,慷慨豪爽,宁愿人负我,不愿我负人。

在采访中,陶艺先生亲手泡了上好的陈年普洱茶招待我们,记者喝了几口,果然甘、滑、醇、柔、稠,回味无穷。从这个细节中,记者感觉到陶艺先生是个很会生活的人。细细一问,原来陶艺先生从年轻的时候就走在时尚的前列。在早期的照片中,陶艺先生爆炸头,花衬衫,喇叭裤,黑墨镜,颇像叛逆文艺青年,在八十年代,这可是相当时髦的打扮。

那个时代,当人们还在电视剧中了解香港这个东方明珠时,陶艺先生已经在香港的海湾游泳,在私家游艇上惬意地晒太阳了。举凡呼机、大哥大等,陶艺先生都是南京第一批拥有者。卡拉OK刚出来时,他也是第一批顾客之一。年过不惑,昔日的张扬冲劲随着时间内敛为沉稳淡定,对时尚品味有了更深次的了解。生活的一点一滴,无不体现出文人的高旨意趣,清而不寒,贵而不俗。

采访结束时,记者提出拍一张家常生活的抚琴照,陶艺先生欣然同意,微一凝思,举手轻拂,登时行云流水般的琴音就回荡在椿薇琴斋中,闻之令人涤尘忘俗。看着陶艺先生抚琴,记者感觉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他:贵族!

 

陶艺简介:现为中国古琴学会常务副理事长,1960年生于南京古琴音乐世家,外祖父刘少椿乃近代广陵派古琴大师。幼承庭训,热爱传统文化,19岁入南京市京剧团,后从学古琴名家梅日强先生,执着于古琴文化事业,专业收集国内古琴文物史料,名家书画等,各系列藏品已达数百件,并精于古琴考证、修葺及斫琴工艺研究。

回页首